[雅安日报/北纬网]飞地园区蓄动能 发展振兴再起跑
飞地园区正以恒天汽车整车生产项目为龙头,建设雅安汽车产业园。图为恒天汽车生产车间。
11日,记者从市经信委获悉,我市将突出发展重点园区、优化发展特色园区、融合发展合作园区,今年园区营业收入有望达到600亿元。
其中,雅安经济开发区(飞地园区)被列为重点园区、省级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合作园区进行重点发展。
根据国家灾后重建总规和四川省重建专规要求,市委、市政府依托雅安经济开发区设立了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通过三年重建,园区不仅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发展实现了提档升级,同时还异地支持着灾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奔康。
市政府副秘书长、飞地园区管委会主任张桥表示,三年重建为园区发展奠好了基,园区将力争到2020年即“十三五”末,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以上,努力建设成为我市“十三五”发展重要的增长点,成为促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战场,为促进灾区发展再建和群众致富奔康、实现“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增就业机会
群众致富有平台
10月10日,在震后首个落户雅安的产业重建项目——王老吉大健康产业(雅安)有限公司的透明工厂里,包装车间快速运转的生产线上,工人潘天军仔细地检查着即将打包的凉茶红罐。
虽然工作忙碌,但是他却乐在其中:“在家门口就业,公司给我们买了五险一金,每个月工资能拿3000多元,还可以经常回家看望父母。”
潘天军家在贫困村——雨城区孔坪乡柏香村,由于不在产茶区等各种原因,柏香村经济发展受限,当地村民收入普遍低,潘天军的父辈仅靠务农勉强维持生计。
王老吉项目建成投产后,潘天军果断辞去在成都一家工厂的工作,顺利应聘成为一名包装工人。
“公司管吃管住,单身的我也没有太多开销,工资除了补贴家用还有结余。”说起现在的生活,潘天军觉得很满足。
与潘天军同在一家公司工作的舒芳同样感到满足。来自重灾区宝兴县灵关镇的她,震前在成都一家公司当文员,王老吉落户雅安后,她顺利应聘回到家乡上班。
“现在不仅离家近,可以经常回家看望父母,每个月收入还比在成都的时候要高。”舒芳坦言。
据舒芳介绍,王老吉大健康产业(雅安)有限公司落户飞地园区后,解决了当地近500人就业,企业即将上马的二期工程预计还将解决近200人就业。
在飞地园区,正是一个个王老吉这样的灾后重建产业项目,为灾区群众带来了大量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据统计,三年来,飞地园区共新增灾区群众就业4000余人,为群众奔康致富提供了就业平台。
龙头项目引领
产业发展有底气
在中恒天汽车集团(雅安)汽车有限公司车间里,一长排白色车身的大型越野汽车引人注目。
“这是‘雅安造’越野车,对标国际知名品牌的大越野,很多指标也毫不逊色。”公司董事长王铁鹏话音里透着激动。
中恒天汽车集团年产10万辆大型SUV项目,2014年11月开工建设,于今年1月获得工信部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目录公告,今年7月20日前已实现汽车整车的小批量试生产,整车生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实现年营业收入200亿元。
在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慕涛看来,恒天项目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目前,我们正以恒天汽车整车生产项目为龙头,建设雅安汽车产业园。”慕涛说,项目入驻还将带来汽车座椅、内饰件、电器等配套厂家约10亿元配套投资的跟进发展,形成以恒天汽车整车生产为龙头的汽车产业园,配套相关产业每年将实现销售收入约100亿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将新提供50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
汽车整车生产是飞地园区确定的主导产业之一。恒天项目的落地生根,对于飞地园区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龙头引领作用。
在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同时,飞地园区还围绕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主导产业,一方面按照“补链、强链、扩链”的要求开展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则加快园区建设,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随着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园区建成区面积从2013年3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14个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形成了覆盖整个园区的主干路网、电网、气网、通讯网、给排水管网,极大提升了园区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除中恒天汽车之外,王老吉、新筑通工、建安公司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源友好的重大工业项目相继进驻园区。
“飞地”园区也成为雅安坚持绿色发展的有效载体,依托飞地园区异地支撑了芦山、天全、宝兴三县的产业发展,促进3县群众致富奔康。3县仍然是一片“绿水青山”,而雅安及3县经济发展则收获了“金山银山”。
雅安日报/北纬网首席记者徐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