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险资支持实体经济要真心实意
转型时期莫急躁 放眼长远有商机
险资支持实体经济要真心实意(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王俊岭
今年以来,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强势“举牌”动作,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近日,保监会先后对相关保险机构采取加强监管的措施。对此,专家指出,从国际经验看,险资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是大趋势,其特征在于价值投资的理念和长期、稳健的投资风格,本质上是通过运用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最终获得合理回报。如果作为机构投资者的险资“举牌”动机不纯,采取短线炒作甚至影响实体企业正常运转,显然难以形成共赢之局面。
“舍长逐短”并不可取
如果一条街上同时新开了两家餐馆,其中一家的菜品价格公道、货真价实;另一家则质次价高、坑客宰客,那么尽管短期看后者利润似乎更高,但时间一长,赢家显然是“回头客”更多的前者。其实,“舍长逐短”的危害也适用于保险这样的生意。
一方面,经济转型时期资本回报率出现阶段性下降;另一方面,保险业资产规模迅速增加。在资金成本的压力之下,部分险资将目光投向资本市场,意图通过频繁短炒、快进快出,在“零和博弈”中提高自己的收益。但如此一来,这些原本作为价值投资者的险资也就扭曲成了投机者。
对于险资存在的问题,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不久前也曾指出,有的保险公司把自身能不能可持续经营、能不能盈利,更多地寄希望于资产管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尽管资产管理很重要,但是不应该把它作为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风险管理。
“资本追逐回报是正常现象,前提是要符合监管规则和市场惯例。如果险资的交易行为突破了自身的角色定位,就容易破坏市场秩序并与上市公司管理层等相关主体发生冲突,从而干扰资本市场乃至实体企业的正常运转。”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指出,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也是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重要来源,可以弥补市场的资金短板,对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符合监管规则、符合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理念的行为应予以支持,而对不符合监管精神、“快进快出”的行为则应予以规范。
恪守本分有利各方
那么,险资对实体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看来,合理的险资投资具有三层重要意义:第一是有效稳定资本市场。保险公司举牌会对目标公司治理形成压力,对公司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起到“纠偏”作用。第二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险资可以在未来数十年内获得稳定回报。第三层在于推动国家战略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险资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其投资收益本质上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增长,而投资收益本身往往又能用于回馈投保人。对险资来说,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真心实意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仅是一种自然的义务,更与其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险资要恪守本分与经济发展规律,做资本市场的价值挖掘者、发现者和引领者。只有这样,险资才能实现“常吃常有”,同时自身也将成为推动资本市场及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积极力量。
“必须看到,保险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从险资的负债端来看,来自实体经济的市场主体参与投保的目的就在于希望生产经营中出现风险事件时得到补偿,以应对冲击、降低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经营;从资产端来看,险资作为长期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在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的同时,也能获得稳定的回报,从而为风险理赔提供资金保障。”赵锡军说,当保险机构运用险资时偏离应有轨道,就可能对相关各方产生不利影响。
顺势而为良性互动
事实上,尽管转型时期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出现阶段性下降,一些资金出现浮躁情绪,但中国经济未来的商机依然被广泛看好。
标准普尔公司首席全球经济学家保罗·希尔德说,中国经济实现了约35年的高速增长,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奇迹。未来,只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中国经济就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野村证券则在一份对2017年亚太经济的展望报告中认为,尽管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存在放缓压力,但放缓幅度比此前所预期的要小。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跨越一些阀值,原先一些相对较小的消费品市场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
实体经济前景广阔,顺势而为才有机会。可见,如何让日益壮大的保险业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加速释放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商机,是非常值得保险企业、政府和社会持续思考的。
“对保险企业来说,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不适于扩大风险性业务。保险企业应该针对科研、服务、消费、制造等不同行业的转型发展规律,设计出相应的保险产品并合理运用保费进行投资,而不是通过杠杆增大风险资产规模。对于监管者而言,也需要意识到经济及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所带来的新问题和新空白,及时提升监管能力,最终实现对跨市场、交叉性、综合性业务的有效监管。”赵锡军表示。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