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地图 | 无障碍浏览 | 使用帮助

[雅安日报/北纬网]一路帮扶一路歌 产业扶贫成效显——雅安经开区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
2017-10-31 00:00
浏览:
打印
    

脱贫攻坚,关乎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小康梦想。回望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雅安经开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一串串饱含温度的关键词跃然眼前。

三年来,经开区踏着“脱贫攻坚”集结号声,点燃“产业扶贫”新亮点,启动“企业扶贫”新引擎,高扬“党员带动”新旗帜,走出“党建+扶贫”新路子,谱写出富民强区、全面小康的新篇章。


脱贫户泽郎哈木在田间劳作

发展农旅融合,村民开办农家乐。

结对帮扶明白卡上墙

“产业扶贫”扶出新亮点

宽阔平坦的通村水泥路,阡陌纵横的农田,青瓦、白墙的民居点缀青山绿水之间,贫困户在各个产业基地辛勤劳作,似一幅优美的画卷,名山区永兴镇沿河村正在悄然发生可喜的变化

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战中,站在雅安经济发展“大梁”前沿,经开区成为沿河村的联系指导单位,对口帮扶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10月26日,记者驱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名山区前进乡沿河村。站在村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红彤彤的大字在青山间显得格外显眼。从“坚决”到“打赢”是沿河村自我鞭策的警示,也是三年来不断发展的成果。

当日,沿河村从事农家乐经营的村民泽郎哈木(藏族)一大早就把院子和厨房打扫一新,接着又从自家菜园采摘了一些自个儿种植的新鲜蔬菜,“周末了,估计有客人来,要提前做些准备。”

泽郎哈木家建有三个猪圈,养了6头生猪,远处的山坡上还种植了3亩脆红李。

三十多岁的泽郎哈木,7年前嫁到沿河村。沿河村地处大山深处,山多田少,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挣钱增收。泽郎哈木的老公杜朝清也不例外,就在入驻经开区的一家企业务工,但一人的收入要养活一家6口人,“有时连肉都吃不上”是对泽郎哈木一家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时,丈夫杜朝清正忙着整理桌椅。面积不大但整洁的大堂里,整齐摆放着6张圆桌,桌上的木筒里插满了筷子。泽郎哈木家的农家乐,是2016年下半年在经开区扶贫工作组的帮扶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建起来的。

家门口门柱上崭新的“经开区帮扶项目”门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心怀感恩的泽郎哈木每天都会把牌匾擦拭好几遍。“一开始我是有些担心的。”泽郎哈木说,没有人来吃饭怎么办?买餐具、冰柜的成本收不回来怎么办?开办农家乐的种种担忧,让泽郎哈木迟迟下不了决心。“后来,工作组对我讲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前景,也帮我分析了游客需求。”泽郎哈木说,工作组的引导,让她坚定了决心。在农家乐大堂右边,悬挂着她熏制的腊肉,“这些都是卖给散客的。”泽郎哈木介绍,平常客人来这里吃饭,有时也会挑上几块腊肉带走。

如今,泽郎哈木和丈夫经营的农家乐慢慢改变着这个家庭的生活环境,而夫妻两人种植的3亩脆红李,又增加了一家人的家庭经济收入,也让夫妻俩引以为豪。“我家去年脱贫,现在脆红李还要帮我致富。”泽郎哈木乐呵呵地说,“经开区不仅帮我们搞起了农家乐,还帮助硬化了两米宽的进户路,将房屋进行了改造翻新,还改厨、改厕。”泽郎哈木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

沿河村地理位置偏僻,山多田少,如何整村推进精准脱贫工作?2015年,经开区管委会帮扶工作组初到沿河村,就为该村的发展把脉问诊,寻找脱贫的“金钥匙”,走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村“两委”在工作组的支持帮助下,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决定带领村民走整村推进生态种植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整村推进,就是要求集中连片发展项目。如果只有一部分村民种植果树,没有形成规模,未来效益还是很难见到,也不具备整体营销的条件。”工作组成员杨仕标说。

扶贫不能只是“输血”,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增强自己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拔掉贫困的“病”根、穷根。

然而,决定易,实施难。发展生态种植业,障碍重重。首先是村民的思想统一面临难题,一位村民在讲述自己当时的担忧时坦言:种玉米当年就能有收入,而要种植脆红李,好几年没得收入不说,还得不停地投入管理成本,万一挂果后行情却不好,卖不了几个钱怎么办?有着同样想法和担忧的村民,几乎都种着玉米,不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工作组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从整体规划到未来收益,耐心为村民讲解、引导,并提出在果树未挂果的生长期,可发展林下种植的配套办法。

杨仕标与村干部一道算经济账后,村民们终于吃了颗定心丸:一起干、一起脱贫奔小康!泽郎哈木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决定种植脆红李。

“为了让我安心发展脆红李,帮扶干部还多次为我盘算经济账。虽然3亩脆红李要2018年挂果,但2019年进入盛产期后,脆红李的收入只会一年比一年多。”泽郎哈木说。

如今,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12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脆红李。上万株两米高的苗木扎根黄土,点缀坳头山间,一眼望去,排列整齐的苗木正舒展着枝丫迎风而起,充满朝气。在此基础上,村里利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争取的扶贫资金,建起了5公里的生产便道,加宽、硬化入村道路3公里。

钱袋子慢慢鼓起来还不够,要想脱贫后再持续增收、发展,还得引导和帮助村民的脑袋也“富”起来,通俗说,就是要思想再解放。这对于祖辈世袭种玉米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场“头脑革命”风暴。为了让村民科学种植,村里为村民统一购置了技术书籍,组织学习培训,并多方为他们寻找技术专家授课,帮助他们打造品牌。全村村民在工作组的引领下,热火朝天干起来,也对自己充满信心——种植脆红李不仅为脱贫,还承载着村民更多更美好的愿景。

进户路、饮水工程、环境整治、房屋改造、产业发展……在经开区帮扶下,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实施后,沿河村人走出闭塞,想法变了、行动有了,不仅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大伙儿也积极行动走上了脱贫之路。

“在自家门口就能有好的收益保证,又何必背井离乡跑到外面赚辛苦钱呢?”在村里搞蔬菜种植的郑尚成感慨,在外打工多年的他在2014年还是贫困户,回到村子后靠着村里的帮扶政策,今年已经达到年收入万元。现在在家陪着一个孩子读书,一家人团团圆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80岁的李大爷家也是如此,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团聚,终于在儿孙告别外地打工生活回到村中后得以实现。村里为返乡的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儿孙都打算在村中蔬菜基地工作,自己也有村里的低保,住在敞亮的大房子里,逗着还在蹒跚学步的重孙,李大爷脸上带着笑意。

在沿河村,记者看到的是“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景象。该村第一书记程绵琪感叹。“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去‘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通过精准扶贫,找准致贫‘病根’,开对脱贫‘药方’,提升村民造血功能,壮大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经开区应有的贡献。”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王老吉大健康产业(雅安)有限公司相关领导到永兴镇沿河村慰问贫困户

广药集团相关负责人到永兴镇沿河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党员带动”谋划脱贫图

三年来,经开区为沿河村人带来的帮扶和指导开始为农户吐金献银,犹如摇钱树结满了串串金钱,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让他们“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走进村庄,清澈的猫眺湖穿村而过,正值秋末,两岸绿油油的蔬菜长势旺盛。

10月17日,第2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这天,当地村委会正在举行脱贫攻坚资金捐赠仪式,当村党支部书记郑文祥从经开区党工委委员、党政办主任石志明手中接过10万元的扶贫攻坚捐赠牌匾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了这笔资金,就可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沿河村离脱贫又更近了一步!”

“经开区是社会责任的履行者,希望通过此次捐赠,能够帮助沿河村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希望贫困户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作为捐赠方,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加强与贫困村的沟通联系和指导,利用在产业发展、支持用工、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给予真情帮扶,通过自身优势,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让村里的优势产业走出新路子,使经开区真正融入脱贫攻坚的战斗中。

争取资金办实事,多上项目解难题。经开区每月都会定期与乡村干部群众会商攻坚中存在的问题,限时解决;听说部分贫困户过冬衣物短缺,及时将爱心衣物送到贫困户手中;村里饮水工程缺少资金,成功协调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资金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得知贫困户为就业发愁,积极鼓励辖区企业为帮扶村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岗位……截至目前,经开区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50万元助力沿河村脱贫攻坚。

经过三年的辛苦努力,沿河村有了显著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的思想状态也在发生变化。

“村上现在变化好大了。”今年70多岁的郑老汉对沿河村上近年来的变化颇有感触。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郑老汉最高兴的是家门口新硬化的水泥路让他晚饭后有了出门散步的习惯。“以前天晴灰多,下雨泥多,谁愿意出来走?”郑老汉回忆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但要有信心、决心和恒心,更要建立强有力的挂图作战指挥系统,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经开区专门成立了精准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精准扶贫工作。成立一支专门工作队伍,协同配合,多方联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群众需要什么,想怎么脱贫,我们就根据群众的需要和想法去谋划项目,支持和帮助群众脱贫,实现扶贫开发由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转变。”经开区负责人说,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精准施策,贵在“精准”。经开区在深入细致摸底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详细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精准扶贫“作战地图”,把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户)“摘帽脱贫”任务悉数分配给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单位(部门),使每一名领导和每个部门都有精准扶贫“阵地”和“责任田”。针对贫困村(户)的情况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规划、内容、策略、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精准扶贫步步为营、有的放矢、“弹无虚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企业下乡”拓展增收路

农业强底座,工业挑大梁。“让群众的屋顶亮起来,田地绿起来,村民富起来。‘企业下乡’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一语中的

“如何才能充分调动经开区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呢?为解决这一问题,经开区严格落实全市鼓励各类企业下乡扶贫的优惠政策,并在财税、信贷保险、项目支持等方面支持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企业下乡扶贫,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自身实现更好发展,这对企业来说是双赢。”该负责人说。于是,经开区通过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职业培训等方式方法,给力精准,给力贫困村、贫困户摘贫帽。

“拓展助农增收渠道,关键在于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一方面,经开区将引导企业与贫困村签订村企共建协议,在盘活村集体资产的同时,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方式,促进村集体资产提质增效,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

“今后,我们将让出更多就业岗位,安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基地就业,帮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工作。”王老吉雅安生产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带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同时,也会邀请村委会参与用工安排,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未来,经开区也将联合辖区企业开展“造血式”服务,培养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向企业输送员工。通过大力发展经开区产业,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一家出一、两个技术工人,就能带动一家人脱贫脱困,让发展红利惠及贫困村每村、每户、每人。

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而今,经开区上下正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石雨川





站点地图 | 无障碍浏览 | 使用帮助
Copyright (c) 2021 jkq.yaan.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河东路11号(创业孵化园1号楼) 邮编:625100 传真:0835-3225171 电话:0835-3227806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13 蜀ICP备19017234号-1 川公网安备 51180302511813